圓夢的開始 蘭嶼居家護理所地基灌漿

蘭嶼居家護理所地基灌漿

圓夢的開始~居家護理所地基灌漿了

現在起、更需要你我點點滴滴力量的匯聚

為了能長期為鄉親服務
也為了能永續經營
我們開始接受外界捐款了
郵政劃撥帳號:06666150
戶名:台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
請指明為「居家護理所」捐款
信用卡or郵局定期定額捐款請至下列網址下載授權書
http://www.kokai.org.tw/need/need1_004.doc

歡迎轉寄分享
Ayoy(謝謝)

伐木的鬥志與體能

這幾個月來部落年輕人上山伐木的鬥志與體能,熱情也已疲憊,昨日上山的只有五位,當然我也會累,或許是自己對於伐木對於樹靈曾經參予過與老人家們共事過的經歷,多了對山林的敬愛,迄今我們以砍了二十三棵樹,剩下來的是最累人的四顆側旋板塊,這需要十五人以上的人力。因為投入造船的傳統工作,也就疏於在連書寫心情,甚至我的長篇小說都還沒趕工,有些緊張,氣溫上升作日來了很多遊客。

 伐木造大船

島內志士拍攝反核廢作品聲援309 蘭嶼孩童成主角

309那天你在做什麼呢?是22萬人中的一員,抑或在家鄉默默支持著族人?椰油國小教師顏子矞和蘭嶼雲舟小學堂偕同攝影師楊哲一,不約而同的在309當天在島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拍攝作業,用照片表達出自己的立場與看法。而部落的孩子們,也用自己的小小身軀為自己的家鄉發聲,成為照片中的最佳主角。

顏子矞表示,他本來要帶著椰小學童們去台北共襄盛舉,但基於種種因素卻不能成行。於是他決定即使不能參加遊行,仍要在島內進行環島反核的活動。他突發奇想,將之前台北某咖啡店設計的反核旗幟加以變化,改成「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蘭嶼 或者,核廢料放你家裡…」,讓椰小的小朋友們拿著海報拍攝出許多令人驚艷的照片。照片中展現了蘭嶼小孩純真可愛的模樣,和蘭嶼美麗的自然風光。學童們稚嫩卻略帶嚴肅的小臉搭配令人省思的標語,像是對核廢料最沉重的控訴。

漁人部落的女人魚民宿老闆娘,一向對孩童的教育非常關心。也基於此,在最近成立了雲舟小學堂,結合正興起的公益旅行概念,邀請島內外有特殊才藝的背包客來蘭嶼做教學換宿的活動。而這次的攝影師楊哲一,早在去年底即造訪蘭嶼,教導東清國小的學童利用二手的傻瓜相機,拍了不少相當具有藝術美感的照片。這次拍攝活動的源起,女人魚老闆娘說,她發現:雖然廢核大遊行在外面轟轟烈烈的進行著,島上當天卻沒有任何活動。所以她決定和楊哲一一起幫小朋友記錄,表現屬於孩子們的反核意識。影像中的孩童輕鬆隨意的擺出各種姿勢,就像平常在和朋友玩耍的樣子。但地點卻別具深意-是在貯存場內,利用反差,給觀者不少省思。

雖然這兩個系列都沒有沖印出來,僅放在作者的臉書上讓人瀏覽,但已吸引了許多網友按 “讚”,獲得不少好評。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上網瀏覽,給孩子們跟作者一些鼓勵;另外,楊哲一的「童話.小小攝影家寄給世界的明信片」將預計在台北藝廊展出義賣,所得將用來購買相機給小朋友們,並繼續推動這項計畫。

蘭嶼小學生反核

 

 

ICCA創辦人訪視部落文化基金會 盼速推動蘭嶼自治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於去年初加入國際組織ICCA,正式成為其中一員,也是全台唯一入選的原民組織。日前,創辦人之一Grazia Borrini-Feyerabend博士受基金會邀請,特前來蘭嶼舉辦小型座談會,與族人進行交流。會上Borrini-Feyerabend與大家解釋ICCA的概念,並和與會者討論蘭嶼在行政管理以及生態保育方面所遭遇的問題。Borrini-Feyerabend與與會族人均希望達悟(雅美)人能擁有自決權,早日實行地方自治。

會上,Borrini-Feyerabend解釋ICCA為何要推動自治,而不提倡成立國家公園。她表示,有別於國家公園〝保護某地不受人類發展和污染的傷害〞的概念,ICCA更把”人(原住民族)”視為整個自然環境的環節之一;她也相信,相較於國家公園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ICCA提倡由當地住民自己決策,會做出有利於族群和自然的抉擇,對自然環境或住民都較恰當。而蘭嶼可運用ICCA在國際上的地位,加上國際公約(如台灣在2009簽署的兩公約)及世界思潮的連結,在推動原住民自治上會大有幫助。

至於族人們為什麼認為蘭嶼應該自治?討論到這裡,大家可說是意見紛陳。林詩嵐覺得選舉制度在蘭嶼不適用,因為當選者常常是親友眾多的那位,賄選也嚴重,並不符合選賢與能的目的;胡龍雄觀察到近來數起土地糾紛多與原住民保留地有關,和居民起糾紛的卻是公部門,可見政策並沒有因地制宜。謝來光認為,傳統上,達悟(雅美)眾部落皆屬平等,難以共同決策。但也如此有互相監督、制約的功效,這是現代管理機制難以撼動之處。而面對族人「甚麼是最適合蘭嶼的管理體制?」提問下,Borrini-Feyerabend說,傳統與現代並沒有孰優孰劣,端看哪種管理方式才能連繫並維護人與傳統文化和大自然的臍帶關係。但身處弱勢,原住民相關政策往往在制定者缺乏對該民族文化深刻認識和尊重下被訂定,製造出許多矛盾和紛爭。唯有自治,讓族人運用長期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所做出的決定才是最適宜的。

未來除了推動地方自治,ICCA與部落文化基金會也將致力於蘭嶼原住民族部
落保育區的國際登錄,並希望運用國際輿論壓力,使核廢料遷離蘭嶼。而擔任ICCA東亞地區統籌的斛古.貝邋特同時也是部落文化基金會策略顧問,所以蘭嶼未來在此組織中勢必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什麼是ICCA?

ICCA(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意為原住民族和社區保育聯盟,是指原住民族行使自治權,用傳統智慧維護居住地區的生物、文化多樣性,並保障自身的收益,實現資源共享、家園的永續經營等概念。ICCA也會幫忙扶持有條件的原住民族或社群健全自己的管理體制。由於理念相近,部落文化基金會在2011年冬申請入會,並成功入選。

規模史上最大 309廢核大遊行 蘭嶼核廢議題備受各界關注

309蘭嶼反核廢大遊行

〔張簡新卉∕報導〕經過前人的栽種,反核意識現已開花結果。在3月9日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及蘭嶼青年行動聯盟在內的多個NGO團體共同發起的「2013廢核大遊行」,全台參與人數估計22萬人,為台灣史上最大的一次反核遊行。蘭嶼的核廢料問題至今無解,也成為此次反對核四運轉的主要理由之一。在達悟(雅美)族人的聲聲怒吼下,宣告了要求政府立即將核廢料遷出蘭嶼、拒絕人權被漠視的決心。

蘭嶼青年行動聯盟的主要發言人林詩嵐說:「我們的訴求就是立即遷廠,這是無庸置疑的。」他也呼籲政府停建核四,不要再有下一個蘭嶼(受害者)了。主力成員之一的魯邁表示,無論是早期蘭嶼反核廢的長輩們、90年代的學長姐,到他們這群剛竄起的新世代對政府的要求都是一樣,「就是希望核廢料不要繼續汙染蘭嶼,還有下一代的孩子們。」聯盟中另一位成員謝來光痛批政府罔顧4000多名達悟(雅美)人和所有原鄉部落的人權,大行環境殖民。如果續建核四,核廢料勢必放在弱勢原鄉,將是對原住民族人權再一次的踐踏。

此次遊行,除了蘭嶼當地居民,旅台族人們也紛紛響應,加上台灣的朋友們,台北場約有1000多人。蘭嶼的遊行隊伍位於「核電災民大隊」,在遊行隊伍最前方。族人們身穿藤盔藤甲,手拿道具長茅,上面繫掛旗幟寫著主要訴求「核廢遷出蘭嶼」。隊伍後方的婦女們也帶著做成核廢料桶的道具,表示深受其害。男性族人們做出在傳統文化中多用來表現敵意和挑釁動作的(蠻阿威)manhawey,不但成為媒體亮點,也表現出族人對核廢料的痛恨。遊行口號除了「拒絕核毒、拒絕滅族」、「核廢料滾蛋!」等外還加入了「還我(乾淨的)飛魚!還我地瓜!還我芋頭!」是家鄉耆老的意思,藉由北上抗爭的青年們替自己發聲,希望政府還給家鄉一個無論是人或農作物都可以健康生長的環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所主辦的「309廢核大遊行」,經主辦單位計算全台共計有22萬人投入這次的遊行活動。除了150多個NGO團體的協力,更有許多自主公民,以及藝文界人士的投入,顯見拒核反核已是台灣人的共識。此次活動的五大訴求為:一、停止追加核四預算;二、停止核四裝填燃料;三、停止危險核電,核一二三儘速除役;四、核廢立即遷出蘭嶼,全面檢討核廢政策;五、政府落實「用電需求零成長」政策。遊行隊伍分為六大隊,由中正紀念堂出發,繞總統府一圈後進凱達格蘭大道集合,總長約六公里。綠盟也在行進路線上設置了六個定點,分別用行動劇、萬人聯署以及舞蹈、服裝設計展示等各項活動來表現對政府不斷追加核四預算、核廢料所帶給身體的毒害、以及擁核官員的不滿。活動時間從當天下午2點持續到第二天早上升反核旗為止。

綠盟強調,遊行結束不代表反核行動的結束,而是個新開始:不達反核目的決不會終止。在經過現場多位藝文人士的決定,從本週開始,每個禮拜五下午6點也將在台北的自由廣場舉行「反核四-五六」行動,持續宣揚廢核理念。

另外由台東廢核反核廢行動聯盟主辦的「護台東反核廢 大遊行」台東場廢核反核遊行,青年行動聯盟成員也有多人在此響應。當天遊行人數超過2000人,為歷年最多。參與民眾大聲疾呼,希望政府不要繼續運轉核電廠,也不該將核廢料放置原鄉,殘害台灣土地和原民同胞。

重點旅遊資訊

最新小島消息

社群連結 / 搜尋

  • 蘭嶼.人之島
  • 蘭嶼.蘭色大門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