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蘭嶼的你,垃圾分類嗎?

如果,我們還想讓孩子看見我們眼中美麗的蘭嶼,我們能不正視我們的環境嗎?在高聲疾呼「反核廢」的同時,何不先從做垃圾分類做起呢?

文˙攝影/張育菁

傍晚,從大天池下來,太陽也跟著旅人,準備下山。雲彩壯闊,稍嫌慵懶的夕陽,在海上灑滿金箔,這是旅人半日巡禮後,疲憊身心的最佳犒賞。

然而,站在靠近數位電視改善站(大天池的步道旁)處,視線往下,一袋又一袋以粉紅色、黑色塑膠袋包裝而成的垃圾,佈滿了垃圾掩埋場,不少零散的寶特瓶、紙箱及其他不知名的垃圾交疊、散落在垃圾掩埋場中,與一旁動人的晚霞相互輝映;再低頭,往大天池的階梯上,腳邊隨處可見塑膠袋、寶特瓶罐,甚或是衛生筷等等。原來,我們是這樣對待我們的環境。

472-7

蘭嶼清潔隊的一天

清潔隊員早上8點就到鄉公所前面集合,開始收全鄉的垃圾,不少出來倒垃圾的民眾,指著袋子裡可回收的瓶瓶罐罐說:「這些在台灣都可以賣錢的耶!但是運費太貴,沒有人要收。」

今年春節有9天假期,春節期間,鄉公所採取隔天收垃圾的方式,避免民眾家中堆積太多垃圾。但僅管如此,椰油部落旁的兩部子母車早已塞滿,等著清潔隊員前來。子母車裡的垃圾五花八門,有紙箱、玻璃啤酒瓶、鐵鋁罐、寶特瓶、餅乾的包裝袋、廢家電、廢門窗、廚餘、燈管甚至還有廢桌椅。

垃圾車持續緩慢的前進,進到部落裡。民眾聽見熟悉的垃圾車音樂,早已迫不及待站在路旁等著,一袋又一袋未經分類的垃圾,不斷地被倒入垃圾車中。垃圾車像是不情願吃飯的小孩,邊吃邊掉;垃圾車一會兒將玻璃瓶咬碎;一會兒把垃圾袋弄破,害得清潔隊員必需邊收邊掃,一不小心,還可能會被碎玻璃扎傷。

「在台灣本島當清潔隊員,可以輕輕鬆鬆,穿乾淨的衣服,因為台灣人都會自己拿垃圾出來丟,落實垃圾不落地,而且台灣的資源回收、環保的概念比較好,所以比較能夠維持環境整潔。在蘭嶼,大家都沒這個觀念,要是垃圾沒分類不收,就會隨便亂丟,清潔隊還會被罵到臭頭。」,一位清潔隊員這麼說。

472-6472-5472-4

鄉民對垃圾分類的看法

有鑑於工商業發達後,因消費、生產力提高而產生的大量垃圾。台灣腹地狹小,能夠存放垃圾的空間有限,自民國86年起,政府陸續推動全面性的「垃圾分類」,以減少垃圾量。依據歷年垃圾組成分析資料顯示,垃圾組成中,有40%是可回收的資源物質,因此環保署開始強制民眾將垃圾分類,分別是垃圾、可回收資源物質、廚餘。不願配合的民眾,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50條,會被處以新臺幣1200元到6000元之罰鍰。

現代化的生活、商店、觀光客,使得蘭嶼的垃圾產量相當可觀,僅管政府推行全面「垃圾分類」已行之有年,但蘭嶼居民幾乎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台東縣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郭姓科長表示,「蘭嶼地區的垃圾回收率相較於其他鄉鎮來得低許多。」對日益增加的垃圾,身為蘭嶼居民又做何感想?

根據朗島村長郭惠妹的觀察,對於「垃圾分類」,村民有不同的看法,僅管蘭嶼垃圾普遍都沒有進行分類,還是有部分居民期待可以做垃圾分類,減少垃圾,改善環境。某部分居民認為,垃圾分類沒有用,認為就算自己在家分類垃圾,到了垃圾掩埋場一樣會被混在一起,等於是白做工。也有居民因為不習慣,覺得垃圾分類麻煩而不想執行。

蘭嶼垃圾處理現況

四條溝的垃圾掩埋場(大天池入口處對面)已經飽和,目前不再堆放垃圾,改作為垃圾集中處裡的場地。蘭嶼的垃圾自100年度開始進行外運,將不可回收的垃圾運至屏東焚化,可回收資源物則由廠商賣出,所得收益,歸得標的廠商所有。

蘭嶼目前僅有負責垃圾外運的廠商與3家私人的資源回收商,並無統一收購資源回收物的單位或廠商。垃圾轉運的廠商主要負責將垃圾集中後運回台灣,但標案的合約中有要求,可回收資源物必須達一定的比例,所以要將集中後的垃圾分類處理,但垃圾分類並非他們的主要業務。

椰油、紅頭、東清分別有私人的資源回收商,但是收購的資源回收種類相當少,僅收廢鐵、鋰電池、廢電池,其餘的如廢紙、廢塑膠、廢玻璃等,因為市價太低,外運的費用太高而不收。

每天清潔隊會巡迴全島,將全鄉的垃圾集中到垃圾掩埋場中,由負責轉運的廠商統一處理。在垃圾掩埋場有2年工作經驗的潘姓員工表示:「鄉公所清潔隊將收到的垃圾,集中倒在垃圾掩埋場後,因為蘭嶼的垃圾都沒有分類,所以廠商這邊會用先怪手將垃圾攤開,然後以人力的方式將可回收資源物分開,之後再以太空包分類包裝、過磅,之後再運到港口,送回台灣焚燒。」

潘姓員工說:「這邊的垃圾都沒有分類,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都有,還有人把死雞、死狗、死羊等動物屍體丟到這邊來,一到夏天,不但氣味差,還會孳生蚊蟲,工作人員下去分類垃圾的時候,不時的還會有蛆爬到腳上。」

蘭嶼數量最多的垃圾是保力達、維士比瓶,夏天以台啤的玻璃瓶數量最多。而最難處理的垃圾分別是木頭、板子、爛鐵皮、廢家電,因為這些東西會造成太空包包裝作業困難。

去年(100年),這裡的工作人員加他,只有3個,淡季的時候平均每個月有60-70公噸的垃圾,到了旺季則會暴增一倍,約110-120公噸左右。3個員工要負責那麼多垃圾,常常只能將看得見的垃圾做分類,看不見的垃圾就無法處理。目前平均每個星期就得運出去一次,由於工作量實在太大,因此今年有可能會增加一個工作員額。

蘭嶼垃圾外運費用

離島因腹地小,難以尋覓合適處理垃圾的地方,所以離島地區的垃圾皆以外運處理,而外運的費用則以「離島建設基金」支付。101年度蘭嶼鄉一般廢棄物跨區處理計畫,離島建設基金補助780萬,並由台東縣政府環保局負責招標。

但是,離島建設基金所支付的轉運費用並不包含資源回收外運的費用,包括負責垃圾轉運的廠商,資源回收物的外運,也僅得縣府部分補助,其餘的則需自付。更遑論私家回收商了,必須自付全額費用。

蘭嶼鄉椰油村的回收商曾雍盛說,運費很貴,以公斤計價,1公斤要1.5元,只能收購廢鐵、鋰、廢電池價格較高的東西,但也只是賺回工錢而已。若是鄉公所可以出運費,回收商才有可能收購其它類的資源回收物。

其他離島資源回收轉運費

同樣是離島地區,琉球鄉與綠島鄉也都面臨「資源回收轉運費」的問題,但對於垃圾轉運琉球鄉與綠島鄉有不同的做法。

琉球鄉,俗稱小琉球,位於屏東外海的另一個離島,民國92年起開始推動垃圾不落地,成效良好,陸續多年都獲得環境考核的第一名,早期還成為模範鄉鎮,供其他地區做為推行垃圾不落地的模範鄉鎮。

琉球鄉將自己島上的垃圾徹底分類後,取得再把這些資源回收的垃圾運回台灣販賣,所歸的收益全入鄉庫,以100年度為例,琉球鄉的資源回收物有141公噸,共賣出33萬元新台幣。

琉球鄉清潔隊長何忠信表示,垃圾(不包含資源回收)的運費是由離島建設基金支出;至於資源回收的部分,是部分由基管會補助,部分鄉公所自行吸收。

何忠信說:「琉球鄉公所自行招標,找到合適的資源回收廠商後,與廠商簽約以市價收購鄉民的資源回收物。再加上,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基管會)有特別補助離島地區資源回收的運費,所以取得補助的琉球鄉公所只需支付從琉球到港口(海運)的運費,從港口到資源回收場(陸運)的運費則由基管會支出。」

由於綠島是著名的觀光景點,使得機車輪胎的汰換率相當高,然而輪胎不可燃燒、且輪胎的回收價格不高,因此資源回收商拒絕收購,使得輪胎成為綠島最難處理的垃圾。

鄉公所只好將廢棄輪胎先行堆放,至一定數量時再統一運出,綠島鄉的資源回收轉運並沒有獲得補助,運費成為燙手山芋。綠島鄉清潔隊長表示:「為解決廢棄輪胎問題,綠島鄉公所與船運公司打契約,以100年為例,運出50公噸的廢輪胎,共花費2萬元,相當於1公斤運費只要0.4元。」

 琉球鄉蘭嶼鄉 綠島鄉 
 面積 7平方公里 45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 
 人口­*(民國100) 12,169 46443,400 
 地理位置 距屏東東港西南方15公里距台東市東南方90公里 距台東東方約33公里 
 產業 漁業、觀光 農業、觀光 觀光
 資源回收時間  鄉公所:每週二、五

慈濟:每週三、六

鄉公所:每週五  鄉公所:每週一、二、四、五(下午2點、晚上6點隨垃圾車收資源回收)
 垃圾量** 民國93年:約25公噸 淡季(9-2)60-70公噸;旺季(3-10)110-120公噸  旺季(78)可達200公噸/月;

1011月垃圾外運15公噸

*人口資料取自戶政事務所網頁。
**垃圾量:不包含資源回收物的部分。

學校裡做得到,為何家裡做不到?

相較於家庭的垃圾幾乎不分類的情形,學校的垃圾分類推行頗見成效。朗島國小主任陳客宏表示,學校一直以來都有執行垃圾分類,小朋友一開始會覺得很麻煩,但兩個月後就習慣了。除了低年級的小朋友需要老師不斷提醒之外,中高年級的小朋友都能夠很清楚的知道,哪些類別屬於可分類垃圾,哪些又屬於不可分類垃圾。

後來,為了減少垃圾袋的用量,朗島國小的垃圾桶中開始不再放置垃圾袋,每班教室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可回收垃圾,另一個放不可回收垃圾。並且定期的將垃圾集中到學校的垃圾場,同時也將可回收垃圾再進行細項分類,集滿後再請鄉公所清潔隊來收取。這麼一來,學校一個禮拜只剩一包大黑色塑膠袋。

民政課張莉鳳說,公所的資源回收是配合政府規定進行,凡是環保署規定的回收項目都有收。不過東清國小教導主任蔡佩君說,學校配合公所收的回收項目,進行分類,但是回收的項目其實並不多。紙類、鋁箔、塑膠、鐵鋁罐都是回收類別;但玻璃、燈管不在回收項目中,但玻璃、燈管其實都屬於應回收垃圾,因此會讓小朋友對於垃圾分類的類別產生混淆。

僅管學校以班級經營的方式,要求小朋友做垃圾分類;但是回到家裡,常常因為家中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導致「垃圾分類」無法從學校帶入家庭,進而影響社區。小朋友也在要做垃圾分類與不做垃圾分類中擺盪不定。

朗島村長郭惠妹說,家裡做生意,常常看到小朋友糖果吃完之後,就把垃圾隨便亂丟。她提出個人見解,在學校能夠做垃圾分類,是因為有人逼著做;但是並非打從心裡就認為該做垃圾分類,所以回到家了之後,就又恢復原本的生活習慣。若要徹底執行垃圾分類,每個人都應該要再教育。

資源回收車何時出動?

「知道什麼時候收資源回收嗎?」大多數的蘭嶼居民的答案都是:「不知道!」

負責清潔隊業務的民政課張莉鳳表示:「鄉公所資源回收車,會在星期五早上開始,進行全島資源回收。」朗島村長郭惠妹說:「自己家門外有擺資源回收桶,以前都定期來,不過現在都是滿了之後要自己通知清潔隊,他們就會來收。」

朗島國小也有類似的經驗,主任陳客宏說:「公所的資源回收時間不太一定,雖然曾經打電話問過,說是固定星期五收,但實際狀況常常是學校集滿了回收物,在星期五的時候請公所來收,卻遲遲等不到人來,鄉公所清潔隊快則一兩天,最慢還有等了一個禮拜才來。垃圾一直堆放在學校裡面無法處理,造成學校的困擾。」

相較之下,東清國小的處境就幸運得多。校長溫昇勳說,學校內有環保局設的資源回收站,每個星期四會固定來收,偶爾延到禮拜五。資源回收站共4類,分別是紙類、寶特瓶、鋁箔包、鐵鋁罐。不過因為紙箱容易被風吹散,堆放不易,或引來羊群覓食,這是目前比較困擾的地方。

社區垃圾分類不見成果

目前島上的垃圾桶多為大型的子母車,少數幾個機關前才有放垃圾分類的桶子,但是分類的項目並不太多,蘭嶼鄉清潔隊長張輝明說。

據東清國小校長溫昇勳的觀察,學校裡的資源回收站是供學校與社區使用的,曾經發現有居民會將回收垃圾拿來分類,但僅限於住在學校四周一帶的居民,離學校較遠的民眾就自行處理自己的垃圾。

朗島村長郭惠妹說,家裡因為有放資源回收桶,常看到有村民拿可回收的垃圾過去放,不過為數不多。如果有放資源回收桶總比沒放得好。

民政課張莉鳳則說:「如果放資源回收桶,那肯定變成『亂七八糟桶』。民眾一定會延續著不分類的習慣,將所有的垃圾清倒在同一個桶子裡,讓資源回收桶都不資源回收了。」

然而,依照東清資源回收站的回收情形來看,的確是會有民眾將不是該類的回收物丟到該回收桶中,但是並不是太嚴重。大致看來,有80%的回收物,都被正確的安放到它們所屬的類別桶中。執行狀況,與蘭恩文教基金會前的資源回收桶類似。

資源回收項目

環保署公告一般廢棄物應回收項目紙類、塑膠類、廢資訊物品、廢汽機車、廢輪胎、光碟片、手機及充電器、廢電子電器、廢鉛蓄電池、乾電池、廢照明光源、玻璃類、鐵鋁罐。

垃圾分類的宣導

全島垃圾分類最徹底、成效也最好的地方是—校園。老師們將垃圾分類的教育以班級經營的方式實踐,同時在配合生活競賽或者其他活動,如校外教學、讓學生知道如何分類,進而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以東清國小為例,全校會有每學期一次的宣導活動,教導學生垃圾分類;此外,在班級中會放置兩個垃圾桶,一個為一般垃圾,另一個為回收垃圾。另外,還會有戶外教學、國際ICC淨灘活動、社區打掃,配合進行。

但在社區裡,每年台東縣環保局會到蘭嶼來舉辦垃圾分類的宣導活動,但是以100年為例,該宣導活動僅在東清舉辦,並沒有擴及全鄉。清潔隊長張輝明說:「目前規劃先以東清社區作示範,所以宣導活動只在東清。」

至於鄉公所的宣導活動,民政課張莉鳳則說:「目前鄉公所的做法,都是以行文的方式到各村辦公室。」

但問及鄉民是否參加過任何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宣導活動,幾乎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

垃圾與環境污染

為了避免鄉民不想等垃圾車,又不想在家堆放垃圾,而亂丟垃圾,部落的兩側均設置子母車,方便鄉民垃圾堆放。但部分鄉民會因為子母車已滿,而將垃圾放在地上,讓貓、狗、豬、羊有機會把垃圾袋咬破,使垃圾隨風飄散在外面,造成社區髒亂的根源。

王桂清說,這不僅會影響社區裡的市容、社區裡的衛生、也容易堵塞排水溝,若下大雨,社區裡就會積水,導致行路不便;對生物來說也會造成生態的破壞。

王桂清接著說:「家庭的廢水則是另一種『垃圾』,蘭嶼沒有汙水處理場,導致許多家庭廢水直接往海裡排放,凡有排水溝處的海域,魚都漸漸消失了。這些魚吃了來自洗碗精、洗衣精等清潔劑中的化學物質,又隨著食物鏈被吃到人的肚子裡,受害的終究是靠著這片海生活的我們。」

去(100)年九月,東清國小參加ICC國際淨灘日,由一群潛水的愛好者帶著小朋友淨灘。當天,撿到最多的是寶特瓶、飲料罐,以及一些民生廢棄物,如洗衣罐等。校長溫昇勳表示:「ICC淨灘活動讓小朋友蠻有感觸的,特別是那些民生廢棄物。因為很有可能撿到的,就是自己丟出來的。」

朗島國小也會自行辦理淨灘,除了瓶罐之外,還發現廢漁網、浮球等。據山海保育協會王桂清指出,這些廢棄漁網正是珊瑚礁生態的殺手。漁網會覆蓋珊瑚礁上的某種綠藻,一旦這綠藻死亡,珊瑚礁生態的食物鏈就遭到破壞,漁獲也會跟著減少。食物鏈一旦遭到破壞,很有可能導致某個物種的死亡。

因為海邊的貝殼少了,垃圾多了,保力達寄居蟹也跟著出現。朗島國小老師吳秉穎親眼目睹寄居蟹,因找不到合適的家,而住在保力達瓶蓋裡。他說:「這是一幕環保悲歌,生態浩劫已經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中。」

保力達蟹(朗島國小教師/吳秉穎提供)

為社區服務 也是服務自己

「以前房子跟房子之間距離很小,也沒有馬路,所以我們都只打掃自己家裡就好。」野銀李良炎這麼說。時代變遷,開始有了馬路,馬路愈變愈寬,房子與房子的距離愈來愈大,人口愈來愈多,垃圾也跟著增加。

每年到了農曆新年,各部落召集全村進行大掃除,以漁人部落為例,每戶派一人,凡出來掃地的都可有800元的工資可領。透過大掃除,的確讓部落變乾淨,但一天、兩天過後,垃圾像是自己長腳了一樣,又一個一個冒出來,靜靜的躺在路旁的草叢,等待下一次起風。

「如果沒有錢,會有人願意出來打掃社區嗎?」多數的鄉民反應:「很困難。」因為沒有錢,就沒有號召力,一次兩次可能會有人願意出來,久了,可能就沒有人理會了。

然而,「這樣的大掃除只是乾淨個一兩天,但是之後我們的環境還是髒亂。若是以同樣一筆經費,雇用專人,負責整年度的社區清潔,村民就能享有一整年的乾淨的環境。但部落的人似乎不是很認同,反而認為,這樣那些經費只落在固定幾個人身上而已」,郭惠妹說。

愛蘭嶼,從垃圾分類做起

目前,會帶學生進行社區服務的學校,有東清國小、蘭嶼高中。溫昇勳說,東清國小每星期都有社區服務時間,到東清部落裡打掃。希望透過服務學習,讓小朋友體讓到僅管自己的力量微薄,還是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盡公民的義務與責任,同時也因此跟社區有更深刻的連結。

回憶起小時候,王桂清說,「以前會被老師帶著,一起到社區裡打掃,久而久之,會因為自己對社區的付出,進而對社區有更大的向心力。」一直到現在,要是有空,他也會找一些好朋友,一起清水溝、撿垃圾,維護社區的整潔。

琉球鄉清潔隊長何忠信說:「垃圾的處理是清潔隊的責任,需要靠鄉公所大力的支持,但是環境的維護需要全體鄉民一起共同努力,雖然會很累,但是最後會發現一切都很值得。」

有人高喊著「我愛蘭嶼」,卻隨便丟垃圾,怎能算是愛蘭嶼的表現,王桂清說。土地、海洋與人總是息息相關。回收一個瓶子,蘭嶼的垃圾就少了一點,環境就會變得更好一點,美麗的風景,純樸的人們,也會因此美得更久一些。


推薦評價 1 顆星推薦評價 2 顆星推薦評價 3 顆星推薦評價 4 顆星推薦評價 5 顆星
Loading...

重點旅遊資訊

社群連結 / 搜尋

  • 蘭嶼.人之島
  • 蘭嶼.蘭色大門 Google+